理中丸

條文:

  • 霍亂,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  • 大病差後,喜唾,久不了了,胸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

組成:

人參,白朮,炙甘草,乾薑各三兩
右四味,搗篩,蜜和為丸,如雞子黃許大。

服用法:

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,研碎,溫服之,日三服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

加減法:

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,加桂四兩;
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;
下多者,還用朮;
悸者,加茯苓二兩;
渴欲得水者,加朮,足前成四兩半;
腹中痛者,加人參,足前成四兩半;
寒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;
腹滿者,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

腹中痛是因為中氣虛。
吐多者,是因為胃寒而氣逆。
臍上悸動者是腎虛水氣衝動之象,故應去朮之壅滯。

附子理中湯和四逆湯只差白朮,有白朮則附子的藥性會比較盤在中焦。

小書僮的經方實驗室有精采看法,請參閱。

吳茱萸湯

  • 食榖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
  • 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  • 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  • 嘔而胸滿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  • 假令肝臟結,則兩脅痛而嘔,脈沉弦而結者,宜吳茱萸湯。若發熱不嘔者,此為實,脈當沉弦而急,桂枝當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主之。
  • 趺陽脈微而弦,法當腹滿,若不滿者,必大便難,兩胠疼痛,此為虛寒,當溫之,宜吳茱萸湯。

組成:

吳茱萸一升,人參三兩,生薑六兩,大棗十二枚,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人參偏熱,蔘鬚較溫和。吳茱萸由6克開始慢慢往上加,不要一開始就用大量,以免身體承受不住吳茱萸破陰實的力道。 不可用乾薑,因為乾薑性守中溫胃。生薑才能發散。

吳茱萸湯證是胃寒挾肝氣上逆,故肝胃同治。

可治腎衰竭前兆,如尿黃濁,起泡,腰痛,疲勞,皮膚癢,水腫等,身體會塞滿各種毒素。

冷性便祕或嘔酸水。太冷腸子動不了。

睡時流口水,也可能是肝鬱造成。

肝寒偏頭痛或巔頂痛。

手腳冰冷,但是心中煩躁。

喝脾酒常會馬上下陷到厥陰,呈現吳茱萸湯證。

如果喝完吳茱萸湯,人發燥的很不舒服,可用真武湯解之。

真武湯

條文:

  • 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  • 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欬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

組成:

茯苓3兩,芍藥3兩,白朮2兩,生薑3兩,炮附子約4兩,
右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。

加減法:
1.若欬者,加五味子半升、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
2.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。
3.若下利者,去芍藥加乾薑二兩。
4.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足前成半斤。


科中附子太少,要另外加。科中以2:1的比例加附子,4克加2克附子。

治病邪在腎臟。主證之一是會變笨。

真武湯主治是人體中,以腎臟的能量為主導的水的吸收和代謝,所以水循環的問題,比如說腸胃不會吸水,所以肚子痛拉肚子,手腳發腫,小便有一點白茫茫的,這也是真武湯。

真武湯治的是身體不能代謝掉的死水,在少陰病常常形成,如心包膜積水,肺積水,這些東西在傷寒論都是歸到少陰病。

一個人的神經系統缺乏能量,手腳震顫,頭重腳輕,真武湯也常常有用。

治陽虛型高血壓,高血壓的人常常會頭重腳輕。西醫開的高血壓藥,其實也常常以利尿劑為主。也就是說身體不太能夠把多餘的水分代謝掉,塞在他的血管裏形成高血壓。能夠把這個腎臟修復,那高血壓就可以治愈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治高血壓方劑。

治水毒體質,身體的水代謝不掉,造成的各種病變,包括水毒肥胖,肉有點白白的、泡泡的那種。這種人常在腿上有暗紅色的包,像蚊子咬的包。水肥的人吃真武湯,他常常是先肥再瘦,身體先會把多餘的水都擠出來,整個人胖起來,六七個月以後才會開始變瘦。

治老人皮膚癢。因老人代謝慢,要用真武湯加速代謝長新角質的速度。

真武湯若伴隨眼花,聽力退化等,也是加細辛乾薑五味子,可補陽,讓藥力走的更通。

吳茱萸湯吃完若發燥,可用真武湯解之。

小半夏湯

  • 黃疸病,小便色不變,欲自利,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熱除必噦。噦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
  • 食穀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;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。
  • 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
  • 諸嘔吐,穀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
  • 支飲,口不渴,作嘔者,或吐水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

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半夏18克 生薑15克

小建中湯

  • 男子黃,小便自利,當與虛勞小建中湯。
  • 虛勞裏急,悸,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
  • 諸黃,小便自利者,當以虛勞法,小建中湯主之。
  • 傷寒,陽脈濇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先與小建中湯,不差者,與小柴胡湯主之。
  • 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  • 婦人腹中痛,小建中湯主之。
  • 婦人腹中諸病痛者,當歸芍藥散主之;小建中湯亦主之

小建中湯芍藥多,桂枝甘草薑棗和,更加飴糖補中氣,虛勞腹痛服之瘥。

桂枝三兩、芍藥六兩、甘草三兩、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、膠飴(麥芽糖)一升。 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
補氣血,養肝。可外掛很多藥。

女性月經痛,陽脈濇,陰脈弦,先吃小建中湯,因小建中不傷身體,但小柴胡傷血及肝陰。男生也一樣。

小建中的脈通常是軟軟癱癱、超沒力、超細,快要把不到或者是浮大的一整坨很大的脈。

藥性偏濕,腸胃濕者,如果吃小建中湯大便粘的,可改用玉屏風散。或者將芍藥改成一半赤芍,再加上暖脾胃的白扁豆,就不會腹瀉。

陰虛體質感冒收工用小建中湯,陽虛或水毒體質用真武湯。

小青龍湯

條文:

  • 傷寒心下有水氣,欬而微喘,發熱不渴。服湯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  • 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欬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  • 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  • 婦人吐涎沫,醫反下之,心下即痞,當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龍湯主之。涎沫止,乃治痞,瀉心湯主之。
  • 肺脹,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  • 咳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龍湯主之。
  • 青龍湯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小腹上衝胸咽,手足痺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衝:
  • 衝氣即低,而反更咳、胸滿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湯,去桂,加乾姜、細辛(苓甘五味薑辛湯),以治其咳滿:
  • 咳滿即止,而更復渴,衝氣復發者,以細辛、乾姜為熱藥也,服之當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為支飲也。支飲者,法當冒,冒者必嘔,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:
  • 水去嘔止,其人形腫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證應內麻黃,以其人遂痺,故不內之。若逆而內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虛,麻黃發其陽故也。
  • 若面熱如醉,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,加大黃以利之。

方歌:

小青龍湯桂芍麻,乾薑辛夏草味加,外束風寒內停飲,散寒蠲飲效堪夸。

組成:

麻黃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細辛三兩、桂枝三兩、乾薑三兩、甘草三兩、五味子半升、半夏半升。
右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;

加減法:

若渴去半夏,加栝蔞根三兩;
若微利,若噎者,去麻黃,加附子一枚;
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去麻黃,加茯苓四兩;
若喘者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

小青龍湯它的主軸結構是桂枝、芍藥、甘草,甘草放三兩,比桂枝湯、麻黃湯都多,再加上乾薑,其實會產生一個甘草乾薑湯的結構。
小青龍湯沒有生薑大棗,不走營衛,所以不是發汗劑。
肺中有寒濕或水氣,咳出的痰白清稀,痰多,狂咳。
小青龍湯由尿解,所以半夏要獨大,不然會由汗解,人會虛掉。如照傷寒論原方,小青龍湯不見得會由尿解,比較可能由汗解。 因此使用小青龍湯時,半夏與其他藥要等分,使半夏獨大,強迫由尿解比較好。調科中時,也是以1:1調配。
症狀一解除要馬上停藥,以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真武湯苓桂朮甘湯收工。

可治肺脹,即肺氣腫,加入厚朴、杏仁,或者紫菀有化痰、柏子仁有鬆弛氣管之效。
可治淚囊阻塞,加遠志、菖蒲、桔梗開竅。

平常任何時候,只要見到流清涕就可以用。過敏性鼻炎,氣管炎、支氣管炎,動不動就打噴嚏,流稀白的鼻涕。

注意流黃濃稠的鼻涕不可使用。應用小青龍加石膏湯。
小青龍湯不可長期使用,人會虛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