條文:
- 傷寒心下有水氣,欬而微喘,發熱不渴。服湯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- 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欬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- 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- 婦人吐涎沫,醫反下之,心下即痞,當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龍湯主之。涎沫止,乃治痞,瀉心湯主之。
- 肺脹,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- 咳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龍湯主之。
- 青龍湯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小腹上衝胸咽,手足痺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衝:
- 衝氣即低,而反更咳、胸滿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湯,去桂,加乾姜、細辛(苓甘五味薑辛湯),以治其咳滿:
- 咳滿即止,而更復渴,衝氣復發者,以細辛、乾姜為熱藥也,服之當遂渴。而渴反止者,為支飲也。支飲者,法當冒,冒者必嘔,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:
- 水去嘔止,其人形腫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證應內麻黃,以其人遂痺,故不內之。若逆而內之者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虛,麻黃發其陽故也。
- 若面熱如醉,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,加大黃以利之。
方歌:
小青龍湯桂芍麻,乾薑辛夏草味加,外束風寒內停飲,散寒蠲飲效堪夸。
組成:
麻黃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細辛三兩、桂枝三兩、乾薑三兩、甘草三兩、五味子半升、半夏半升。 右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;
加減法:
若渴去半夏,加栝蔞根三兩; 若微利,若噎者,去麻黃,加附子一枚; 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去麻黃,加茯苓四兩; 若喘者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
小青龍湯它的主軸結構是桂枝、芍藥、甘草,甘草放三兩,比桂枝湯、麻黃湯都多,再加上乾薑,其實會產生一個甘草乾薑湯的結構。
小青龍湯沒有生薑大棗,不走營衛,所以不是發汗劑。
肺中有寒濕或水氣,咳出的痰白清稀,痰多,狂咳。
小青龍湯由尿解,所以半夏要獨大,不然會由汗解,人會虛掉。如照傷寒論原方,小青龍湯不見得會由尿解,比較可能由汗解。
因此使用小青龍湯時,半夏與其他藥要等分,使半夏獨大,強迫由尿解比較好。調科中時,也是以1:1調配。
症狀一解除要馬上停藥,以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、真武湯或苓桂朮甘湯收工。
可治肺脹,即肺氣腫,加入厚朴、杏仁,或者紫菀有化痰、柏子仁有鬆弛氣管之效。
可治淚囊阻塞,加遠志、菖蒲、桔梗開竅。
平常任何時候,只要見到流清涕就可以用。過敏性鼻炎,氣管炎、支氣管炎,動不動就打噴嚏,流稀白的鼻涕。
注意流黃濃稠的鼻涕不可使用。應用小青龍加石膏湯。
小青龍湯不可長期使用,人會虛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