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食榖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
  • 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  • 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  • 嘔而胸滿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  • 假令肝臟結,則兩脅痛而嘔,脈沉弦而結者,宜吳茱萸湯。若發熱不嘔者,此為實,脈當沉弦而急,桂枝當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主之。
  • 趺陽脈微而弦,法當腹滿,若不滿者,必大便難,兩胠疼痛,此為虛寒,當溫之,宜吳茱萸湯。

組成:

吳茱萸一升,人參三兩,生薑六兩,大棗十二枚,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人參偏熱,蔘鬚較溫和。吳茱萸由6克開始慢慢往上加,不要一開始就用大量,以免身體承受不住吳茱萸破陰實的力道。 不可用乾薑,因為乾薑性守中溫胃。生薑才能發散。

吳茱萸湯證是胃寒挾肝氣上逆,故肝胃同治。

可治腎衰竭前兆,如尿黃濁,起泡,腰痛,疲勞,皮膚癢,水腫等,身體會塞滿各種毒素。

冷性便祕或嘔酸水。太冷腸子動不了。

睡時流口水,也可能是肝鬱造成。

肝寒偏頭痛或巔頂痛。

手腳冰冷,但是心中煩躁。

喝脾酒常會馬上下陷到厥陰,呈現吳茱萸湯證。

如果喝完吳茱萸湯,人發燥的很不舒服,可用真武湯解之。